cn / en / es / Ru
CN 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普门科技是如何炼成的”

加载中... 2016-01-18


[南方日报] 记者  向雨航 

       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深圳的普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门科技”)参与申报的项目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赢得了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一殊荣,引发广泛关注。

       从默默无闻到一名惊人,普门科技这8年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记者走进该公司,一窥其成长和创新历程,普门科技董事长刘先成向记者讲述了企业成功的秘密。


光子创面治疗的“领头羊”


       2008年4月,39岁的刘先成从老东家迈瑞辞职了。此前,他在迈瑞工作了15年,负责过迈瑞国内销售业务,担任过常务副总裁,2006年去了美国,担任迈瑞美国总裁。

       作为迈瑞的一名高管,彼时其职业地位和个人财富在业界令人羡慕。然而,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刘先成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想做一些给人类健康带来有价值的东西,也希望更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于是,他决定放弃迈瑞的光环,从零开始。出来创业的时候,刘先成也面临专业的选择。不过,他有两个原则,一是不做与迈瑞一样的产品,二是做的产品要有价值。

       2008年,刘先成在深圳创立了普门科技,公司初创人员只有12人。而现在,包括刘先成在内的核心高管团队均拥有10多年高科技医疗设备行业经验,以及在北美、欧洲多年行业工作经验,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一流的管理团队。

       近年来,因环境变化、饮食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疾病谱的改变,以前少见的难愈性创面大量增加。难愈性创面广泛存在于临床各科室,其治疗过程长,患者住院费用高,治疗起来困难。但是医院的创面治疗技术仍然比较单薄,没有统一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没有相关的设备与耗材支持,无法满足慢性创面的治疗需求。而此时国际上,光医学治疗、超声清创治疗等先进理论和高科技技术已经出现,为创面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捕捉到这一市场先机,普门科技的研发团队开始致力于光医学治疗设备的开发。2008年5月,刘先成带领他的研发团队生产出了国内首台光子创面治疗仪。光子创面治疗仪是采用光生物学原理,由集成式LED为光源,产生对人体有治疗作用的特定波长光子,用于人体创面、炎症治疗的一类治疗设备。一年后,印有“普门”商标的光子治疗仪走出国门,走进中东、南美和东南亚地区。如今普门科技的光子创面治疗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半以上,是该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建立院士工作站苦练“内功”


       2016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普门科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多家国内顶级医院共同申报的“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的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项目以普门科技创面治疗产品为核心解决方案,而这个创面治疗解决方案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的支持与努力。2009年8月9日,付小兵院士第一次考察普门科技,从此,拉开了与普门科技合作的序幕。普门科技也由此与国内外创面治疗学术界的专家开展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为新产品的临床推广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

       作为我国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院士主要在临床应用方向对普门的研发和产品改进提出意见。此外,通过付小兵院士的牵线搭桥,普门科技与国内顶级医院的合作也逐渐增多,更容易收集到医院临床科室对治疗设备的需求,根据临床的需要,公司快速研发和改进出新的产品。

       2011年,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普门科技与付小兵院士合作成立了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是广东省首批10家院士工作站之一,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最早成立院士工作站的企业之一。

为了满足当前国家医改形势和临床治疗需求,近8年来,普门科技又先后推出光子创面治疗仪、超声波创面清创仪、蓝光感染治疗仪等床旁创面治疗设备。该系列设备的开发就是基于“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与防治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措施研究”,涵盖了急慢性创面的清洗、杀菌、抗感染、促愈合等。

       近几年,普门科技的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都保持在15%以上。持续的科研投入,使得专利技术层出不穷。截至今年1月,普门科技已获得授权专利7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引来“孔雀”填补技术空白


       在医学诊断中,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检查结果为70%左右的医学决策提供依据。而体外诊断产业中,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最大的细分市场。据悉,免疫分析市场潜力巨大,2013年,中国市场已经超过百亿元,全球市场更是高达145亿美元。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几乎全部被欧美行业巨头所垄断,国内临床上的应用领域也主要依赖罗氏诊断的进口产品。

       于是,普门科技又启动了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2013年7月,普门科技的体外诊断产品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开始销售,进而形成了床旁治疗设备和体外诊断产品两大类共同发展的态势。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人才。刘先成希望该公司能不断有创新产品,不仅可提高公司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影响力,也增强深圳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深圳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终于,普门科技招来了“孔雀”——电化学发光标记化合物领域专家周明博士。周明博士早在1997年就在德国参与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研发,之后在加拿大长期从事对这一技术的改进工作。

       2013年10月,刘先成与周明博士第一次见面,二人对研发新一代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想法一拍即合。三个月后,周明举家从苏州迁来深圳。2014年,普门科技“新一代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团队”,获得了深圳市财政资金的支持。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开展,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这一科研项目可以打破国外产业巨头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刘先成说,同时还大幅降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设备和试剂成本,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


市场推广“像在盐碱地上种庄稼”


       对于普门科技来说,开发新产品并不是一个难题,难的是产品的市场推广。“就像在盐碱地上种庄稼一样。”回想当年的创业,刘先成还感叹。当时,光子创面治疗仪是国内医疗器械的一个新产品,在医院临床上没有应用,刘先成和其市场团队就一家一家地去拜访和推广。

       “一开始都没有人理,我们一个团队每天每人要拜访医院5次,一年下来拜访了8000多次,真正接受的不到100次。”刘先成说。在市场推广上,普门科技首先选择的是国内顶尖医院的烧伤科,因为那里需要做创面治疗的患者最多。

       让刘先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西南一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烧伤科,该科室主任听了产品介绍后,对产品临床效果充满质疑。此时,该科室正好有一个令他头痛的病例,是一位从贵州转院过来的心脏换瓣的患者,术后一年多,伤口一直不能愈合,多家医院都没有办法治好。于是,主任决定“死马当活马医”,用光子创面治疗仪治疗患者的窦道创口。结果,经过14天照射治疗,患者窦道创口愈合符合出院标准了。该主任对光子创面治疗仪刮目相看,之后还成为该技术的“铁杆粉丝”,承担了科技部“光子创面治疗的效果评价研究”的课题。

       从最初的拒绝、不理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院主动接受普门科技的产品。截至目前,装有普门科技床旁创面治疗设备的医院有3000多家,其中1000余家是三甲医院。

       创业近8年来,普门科技也从最初创立时的12名员工,发展到如今的330名员工。目前该公司的研发环节集中在南山区总部,试剂生产制造环节集中在光明新区鲤鱼河工业区。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其研发、生产和制造基地将进驻东莞松山湖(生态园),而公司总部将留在深圳。